述志令
作者:曹操 朝代:汉
诗文
译文
曹操人物简介
曹操(155年-220年3月15日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(今安徽亳州)人,汉族。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。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,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,对内消灭二袁、吕布、刘表、韩遂等割据势力,对外降服南匈奴、乌桓、鲜卑等,统一了中国北方,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,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。曹操在世时,担任东汉丞相,后为魏王,去世后谥号为武王。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曹操精兵法,善诗歌,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,气魄雄伟,慷慨悲凉;散文亦清峻整洁,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,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史称建安风骨,鲁迅评价其为“改造文章的祖师”。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,尤工章草,唐朝张怀瓘在《书断》中评其为“妙品”。诗文注释
孤:古代王侯自谦之称。曹操当时任丞相,封武平侯,故此自称。孝廉:汉代从汉武帝开始,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,分孝廉、贤良、方正等科目,听候使用,东汉时每年由各郡、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,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。孝指善事父母,廉指清廉方正。岩穴知名之士: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。汉朝风尚,儒生常故意隐居深山,抬高声价,以待举荐。岩穴,山洞石室。海内人:这里主要指世家豪族。曹操出身宦官家庭,故被轻视。郡守: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,即太守。政教:行政和教化。世士:世人。在济南:曹操于中平元年(年)为济南国相,职位相当于太守。济南国辖境在今山东济南一带。除残去秽:曹操任济南国相时,下属官吏多趋附权贵,贪赃枉法。曹操奏请撤免八个县官,下令捣毁六百多所祠庙,严禁祭祀鬼神,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近臣。违迕:违背、触犯。诸:之于。常侍:也称中常侍,皇帝的侍从近臣,掌管宫廷文书和传达皇帝命令。东汉末年,中常侍改用宦官,权势很大,地方官多逢迎他们。年纪尚少:曹操任济南相期满,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。他托病辞官还乡,年方三十来岁。同岁: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。谯:今安徽亳县。曹操的故乡。精舍: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,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,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为精舍,精舍多指此意。底下之地:低洼之地,指瘠薄的土地。泥水自蔽:意谓老于荒野,不求闻达。都尉:官名,管军事,官阶相当于太守。典军校尉:武官名,掌管近卫兵,多由皇帝亲信担任。年(中平五年),汉灵帝刘宏建立西园军,设置八校尉,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,袁绍为中军校尉,曹操为典军校尉。讨贼:指讨伐地方军阀和镇压农民起义军。征西将军:东汉时授征西将军的有四人,他们对东汉王朝都立过功劳。曹操借此述志,表示愿做东汉王朝的功臣。董卓之难:董卓原是凉州(今甘肃、宁夏一带)豪强,灵帝时任并州(今山西太原)牧。中平六年(年),汉灵帝死,少帝刘辩即位,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,召董卓领兵入洛阳,废少帝,立献帝刘协。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国,操纵朝政。各州郡起兵反对,成立讨卓联军。兴举义兵:指初平元年(年),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,都自称义兵。曹操也在陈留郡己吾县(今河南省陈留县)招募五千人起兵讨董。董卓挟持献帝和数十万居民从洛阳迁都长安,沿路死人无数,洛阳被焚。初平三年(年),董卓被王允、吕布所杀。汴水之战:初平元年(年),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声称讨董,实各怀私利,又怕董卓兵强,不敢先进。曹操独率军西进,与董卓部将徐荣在荥阳的汴水(今名索河,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南)一带交战,因兵少无援失败。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,连夜逃走。扬州更募:曹操汴水战败后,与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召募兵丁。东汉末年,扬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,辖今江苏、安徽一带。兖州:东汉十三州之一,辖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。破降黄巾初平三年(年),青州黄巾农民军起义攻入兖州,杀刺史刘岱。济北鲍信与兖州官吏迎曹操为兖州牧。曹操领兵攻黄巾军于寿张(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),追至济北,黄巾军三十万被迫投降。曹操从中挑选精壮,组成自己的强大军事力量,号为青州兵。袁术:字公路,袁绍的异母弟,九江郡太守,东汉末年江淮一带世族豪强大军阀。僭号:盗用皇帝称号。建安二年(年),袁术以九江太守称帝于寿春(今安徽省寿县)。九江:郡名,辖今江苏、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。露布:布告,宣示。禽:同擒。建安二年(年)九月,袁术攻陈(今河南省淮阳县),曹操引兵出击,大胜,擒斩袁术的四个部将桥蕤、李丰、梁纲、乐就。解沮:瓦解崩溃。袁绍:字本初,袁术之兄。建安四年(年)三月,消灭了公孙瓒,占有黄河以北的冀、青、幽、并四州,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。枭:即枭首,斩首而悬之示众。建安五年(年),曹操在官渡(今河南省中年县东北)之战中,以少胜多,消灭袁绍军的主力。两年后,袁绍病死。后来,其子袁谭、袁尚因争夺冀州互相攻杀,袁谭求援曹操后,袁尚退军。但是袁谭背叛了曹操,建安十年(年)正月,曹操又出兵击杀袁谭,袁尚和他的次兄袁熙逃奔辽西乌桓。建安十二年(年)五月,曹操北征乌桓。袁熙、袁尚又逃往辽东,九月为曹操部属公孙康所杀。曹操于是将他们悬头示众。刘表:字景升,汉皇族鲁恭王刘余的后代,东汉末豪强军阀。献帝初平(年)年间任荆州刺吏。乍前乍却:忽前忽后。意喻投机。据史载:官渡之战,袁绍向刘表求援,刘表暗地里与曹操勾结,未敢出兵。有人劝他归附曹操,他也持观望态度。当州:当地,即荆州,辖今湖北、湖南等地。建安十三年(年)七月,曹操南征刘表,八月刘表病死,九月其幼子刘琮即以荆州降曹操。人臣二句:建安十三年(年),汉献帝为了表彰曹操平定三郡乌桓的功绩,废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三公,恢复西汉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制度,任曹操为丞相。不逊之志:不忠顺的想法。指别人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。垂称:垂名,称颂。《论语》云四句:见《论语泰伯篇》。以大事小: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。曹操借用《论语》中的话,表示自己拥护东汉王朝,并无夺取帝位之心。乐毅:战国燕昭王时名将,曾率赵、楚、韩、魏、燕五国军队破齐国,攻下齐国七十余城,后封为昌国君。燕昭王死,燕惠王立,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,让骑劫代乐毅为将,乐毅担心留在燕国被害,于是投奔赵国。赵王:赵惠文王。徒隶:犯人和奴隶,此泛指地位低贱的人。后嗣:后代,指燕惠王。以上昔乐毅以下一段,据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二可知,系转引《史记》。但现在流传下来的《史记》不载。胡亥: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,继始皇立,称二世。蒙恬:秦始皇时名将,秦统一六国后,他率兵三十万,北击匈奴,修筑长城。秦始皇死后,赵高伪造始皇遗诏,逼使蒙恬自杀。三世:蒙恬祖父蒙骜、父亲蒙武、连他自己共三代。均为秦国名将。祖、父: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。曹腾在汉桓帝时任中常侍、大长秋(管理皇宫事宜的官),封费亭侯;养夏侯氏的孩子为子,即是曹嵩,汉灵帝时官至太尉。曹嵩生曹操。子桓:曹操次子曹丕的字。万年:死的代称。肝鬲之要:出自内心的至要之言。鬲,同膈,胸膈。周公:姓姬名旦,周武王弟,周成王叔。金縢:《尚书周书》篇名。其中记述武王病时,周公曾作祷辞祭告于神,请求代武王死,祭毕将祷词封藏在金縢柜中。武王死,成王年幼,周公摄政。成王的另两个叔父管叔、蔡叔等诽谤周公篡位,引起成王怀疑。于是周公避居东都(现河南洛阳市)。后来成王启柜发现祷词,知其忠贞,大为感动,亲自迎回了周公。縢,封缄。金縢密封的金属柜。便尔:就此。委捐:放弃,交出。执事: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。武平侯国:建安元年(年),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,封武平侯。武平,在今河南鹿邑县西。为万安计:曹操此令公布后,据《魏书》记载:汉献帝在第二年,即建安十六年(年),封曹操之子曹植为平原侯,曹据为范阳侯,曹豹为饶阳侯。介推:即介子推,春秋时晋国人,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。后重耳回国即位,大封从亡诸臣。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劳,与他的母亲隐于绵山而死。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,他坚不出山,抱木被烧而死。申胥:即申包胥,春秋时楚国大夫。伍子胥率吴军伐楚,攻下郢都。申包胥求救于秦,痛哭七日,终于感动了秦哀公,求得救兵,击退吴军。楚昭王回到郢都,赏赐功臣。他避而逃走,不肯受赏。威灵:指汉皇室祖宗的威武神灵。钺:古兵器,形似大斧,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。皇帝授钺给主将,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。推:指挥。天助汉室: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气话。四县:指武平、阳夏(,今河南太康县)、柘(今河南柘城县北)、苦(,今河南鹿邑县东)。食户三万:受三万户人家所纳赋税的供养。分损:减少,平息。
上一篇: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
下一篇:述志诗 其一